健康365 - 您身边的健康咨询专家。

大量“食用油”被检测出致癌物?自查厨房是否有2种油,别再吃了

   2025-05-20 孙医生课堂76

食用油是厨房里的“隐形主角”,但近年来多地市场监管部门的抽检报告却敲响了警钟:部分食用油中检出致癌物超标,甚至有产品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20倍。这些毒素可能潜藏在看似普通的油瓶中,威胁全家健康。今天我们就来揭开两种高风险油的“真面目”,教你如何科学用油。

一、土榨油:香浓背后的致命陷阱

许多人对农村小作坊的“土榨油”情有独钟,认为它“纯天然、无添加”。但真相却令人震惊:江西市场监管局曾查获一家作坊使用霉变花生榨油,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标12倍。这种毒素被世卫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,仅1毫克即可致癌,20毫克可直接致命。更可怕的是,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调研显示,72.5%的土榨花生油存在黄曲霉毒素污染。

为何风险如此高?

小作坊设备简陋,无法彻底清理榨油机的缝隙残留,导致发霉的油料混入成品油中。此外,花生、玉米等原料在潮湿环境中极易滋生黄曲霉菌,而小作坊缺乏检测手段,毒素难以被肉眼发现。长期摄入这种油,可能引发肝炎、肝硬化甚至肝癌。

二、反复使用的煎炸油:省钱背后的健康代价

炸过食物的剩油舍不得扔,继续用来炒菜——这种“节约”习惯正在悄悄伤害你的身体。实验表明,食用油反复加热三次后,致癌物丙二醛含量会增加11.4倍。这类物质会损伤细胞膜,增加癌症风险。

为什么反复用油这么危险?

高温煎炸时,油脂会发生裂解,生成苯并芘、丙烯酰胺等致癌物。尤其是快餐店、路边摊的油炸食品,油温往往超过200℃,致癌物浓度呈指数级上升。长期摄入这些物质,可能诱发胃癌、肝癌等消化道癌症。

科学用油指南:守护全家健康

选油要“三看”

看品牌:优先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食用油,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散装油。

看标签:注意原料是否为优质花生、玉米等,避免选择“调和油”等成分不透明的产品。

看日期:开封后的食用油建议在3个月内用完,避免氧化变质。

储存有讲究

将食用油存放在避光、干燥、密封的容器中,远离灶台等高温环境。

每次使用后及时拧紧瓶盖,减少与空气的接触。

用油习惯要改变

避免油温过高:炒菜时油温控制在160℃-180℃之间,不要等到油冒烟再下菜。

多样化用油:交替使用橄榄油、菜籽油、亚麻籽油等,既能降低风险,又能均衡营养。

食用油的安全关乎全家健康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与其追求“土法”的香浓或“节约”的假象,不如选择正规渠道的优质油品,并养成良好的用油习惯。记住:真正的健康,从每一滴油的细节开始。赶紧检查厨房,如果发现这两种油,请果断丢弃!


 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
 
更多>同类健康生活
推荐图文
推荐健康生活
点击排行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