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邻居王姐兴奋地晒出用空气炸锅做的蒜香排骨,朋友圈一片“求链接”,但转头又刷到“空气炸锅是健康杀手”的帖子,评论区炸成一片——这锅,到底能不能用?
一、为啥空气炸锅能成“厨房顶流”?
这几年,空气炸锅的走红几乎是“情理之中”。对厨房小白来说,它简直是“懒人福音”:腌好的排骨往锅里一丢,设定20分钟就能收获外酥里嫩的蒜香排骨;冷冻薯条不用解冻,直接“叮”15分钟,比外卖还酥脆;连烤蛋糕这种“技术活”,放进去也能轻松搞定。更关键的是,它主打“无油烹饪”——不用像传统油炸那样倒半锅油,靠食物自身的油脂和高速循环的热空气就能炸出酥脆口感,热量直接少一半,减脂党、控糖族简直爱到不行。
但它的走红可不只靠“好吃省事儿”。
传统油炸时,油溅起来烫伤手是常事,甚至可能因为油温过高引发火灾;而空气炸锅在密闭空间加热,不用守着翻炸,自动控温还能防油溅,安全性确实比传统油锅高不少。
二、这3类空气炸锅,用一次伤一次!
可问题就出在——不是所有空气炸锅都“听话”。市场上从百元到千元的产品参差不齐,稍不注意就可能踩中“健康雷”。
1. 劣质塑料内胆的“毒锅”
前阵子闺蜜小敏图便宜买了个99元的空气炸锅,用了两次发现炸出来的薯条有股怪味。
后来一查才知道,这锅的内胆是普通塑料,根本没标注“食品级”。要知道,空气炸锅工作时温度能达到180℃以上,劣质塑料在高温下会释放苯、甲醛等有毒物质,全被食物“吸”进去,长期吃下去,肝、肾负担加重不说,甚至可能引发慢性中毒。
2. 涂层脱落的“隐患锅”
很多人图好清洗选了涂层内胆的炸锅,可这涂层要是被钢丝球刮花、用铁铲划裂,麻烦就大了。
特氟龙涂层在260℃以下是安全的,但一旦破损,高温下可能析出含氟化合物,不仅污染食物,还会腐蚀内胆,时间久了甚至可能漏电。
3. 无安全认证的“问题锅”
四川省市场监管局曾做过风险监测,发现部分低价空气炸锅连基本的接地保护都没有——内部线路一旦短路,外壳会带电,摸一下就可能被电;还有的风扇防护网开口太大,炸锅工作时手一伸进去,高速旋转的扇叶能直接刮伤手指。
更离谱的是,有些产品连电磁兼容都不过关,用着用着会干扰家里的Wi-Fi、电视,甚至让冰箱报错。
三、选对用对,才能安心当“炸锅党”
那是不是说空气炸锅就不能用了?
当然不是!
关键得“选对+用对”。
选的时候,记住3个“硬指标”:- 看材质:优先选不锈钢或陶瓷涂层内胆。不锈钢耐造、保温好,陶瓷涂层更环保耐划;如果选涂层款,一定要认准“特氟龙”标识,别买没标注的杂牌。
看认证:认准3C认证(强制性产品认证),最好选知名品牌——大品牌品控严,售后也有保障,出问题能及时维修。
看设计:抽屉式比翻盖式更稳,翻盖式容易漏热气,食物容易夹生;带导风槽的能让热空气循环更均匀,炸出来的食物更嫩。
用的时候,避开3个“雷区”:- 别超温超量:别为了快把温度调太高(最好别超过200℃),容易让食物焦糊产生丙烯酰胺(2A类致癌物);食材别堆太满,留1/3空间让热空气流通。- 别当“甩手掌柜”:虽然不用守着,但炸的过程中最好偶尔看一眼,特别是烤含油多的食材(比如五花肉),油滴到加热管上可能起火。- 定期检查:用久了要看看涂层有没有脱落、内胆有没有变形,发现问题立刻停用,别想着“将就用”。
四、最后说句大实话
空气炸锅本身不是“杀手”,真正危险的是那些偷工减料的劣质产品,和我们“图便宜、懒检查”的侥幸心理。
就像王姐后来换了个大品牌不锈钢内胆的炸锅,现在每周用三四次,炸出来的鸡翅外脆里嫩,孩子们吃得香,她也不用提心吊胆。
其实不只是空气炸锅,现在家里的小家电越来越多,从烤箱到破壁机,从电火锅到空气炸锅,我们享受便利的同时,更该多留个心眼——买的时候多查认证,用的时候多学安全,别让“厨房神器”变成“健康隐患”。
毕竟,吃进嘴里的东西,安全才是第一位的,不是吗?